本次航母编队由“辽宁舰”领衔,搭配055型万吨大驱、052D型导弹驱逐舰、901型快速补给舰等主力舰艇,组成完整远洋作战集群。
山东舰同期出现在邻近海域,历史性地与辽宁舰构建双航母编队,在西太形成强大的作战协同力,这在我国海军历史上尚属首次。
这里既是美军B-52、F-22等战略装备的转运基地,又是其战略打击前哨。
当无人机进入距离编队约180公里的空域时,辽宁舰的相控阵雷达率先捕捉到低截面特征信号。
雷达并未单独作战,配套电子战系统和预警直-18迅速共享数据,实现快速交叉确认。
尽管对方无人机疑似具备隐身设计,但我国多频段、全角度感知系统具备对“低可探测目标”的综合解算能力,成功突破隐身迷雾,实现秒锁。
雷达干扰强度很大,但信号轨迹有细微异常,一旦进入锁定扇区,就等着看我们表演了。
我们经常听到5分钟完成准备,但实际实战中能做到2分钟起飞、携弹全装已属顶级效率。
而这次歼-15完成准备用时仅40秒,战斗决心写在每一滴油、每一枚弹、每一声轰鸣里。
辽宁舰负责防空压制,山东舰负责对地打击,同时组成多个起飞节奏,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出击能力。
在突袭事件发生时,山东舰虽未直接参与反制,但其战机与指挥链的热启动状态,形成了强大战略压迫。
辽宁舰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,不仅具备360°扫描能力,还具备多频段波束组合,特别对低空小型目标的探测精度极高。
军事科技专家表示:传统隐身以对抗X波段雷达为主,而中国舰载雷达已经能在L、S、C多个频段协调交叉识别,隐身已非绝对护盾。
我国在多平台信息融合技术上取得进展,真正实现雷达只是眼睛,算法才是大脑。
压迫式护送并非简单地飞在一旁,而是通过飞行姿态、速度匹配、雷达锁定、射程压制等多维要素,对敌构成持续心理压力,强迫其做出退让。
这一战术的实质,是低烈度对抗下的主动战略对话,不动手却绝不示弱,不开火却直击对方神经。
在33秒内反应成功,靠的绝不只是舰载雷达和战机,更是整个编队发现-决策-打击链路的高度协同。
信息链由预警机与卫星提供数据支撑,打击链中歼-15D电子战机与主战歼-15协同。
保障链中901型补给舰持续维持战备状态,这种作战体系已经进入准实战化水平。
任务指令由舰长直接下达至战机中队,避开多级中转,极大缩短了“从发现到起飞”的反应时间。
相比美军舰队5-7分钟的平均决策时间,这次33秒内完成反击布置,足以说明指挥流程优化卓有成效。
歼-15组成第一道空中防御线舰空导弹构建中距离拦截层,近防炮系统构建最后一道屏障。
中国海军出现在这里,不是炫耀,而是告知世界:这片海,我们看得见、管得住、守得稳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